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明代军屯遗风下的本寨村:建筑、文化与发展的交织

2025年07月14日 13:03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点击:[]




 

2025年7月14日,贵州民族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之“屯风黔韵”贵州屯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周永健教授带领下,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探寻与现实观察的考察之旅。

 

undefined 

 

这座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屯堡村寨,作为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以“军屯”身份见证了明代屯军历史的壮阔。据《安顺府志》记载,当年安顺一带“有八十二屯、一百七十四堡”,而本寨正是为军屯提供军需的关键节点,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底蕴不言而喻。

踏入本寨,独特的建筑风貌即刻让人驻足。村寨依山傍水,后有青山拱卫,前有绿水环绕,寨内碉楼林立,街巷相连,户户相通,8座碉楼形成掎角之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无论是寨墙、街巷布局再到碉楼、寨门,处处展现出战争防御功能的特征,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民居的墙壁上设有内宽外窄的条形瞭望孔,石雕楼和房屋临街面尤其是巷道转弯处、交接处、门楼旁,大多暗设有从上至下或左右互助的内宽外窄条形刺杀口或射击孔,既起到了了监视作用有具有防御功能。

 

undefined

 

 

本寨的古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石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石头的屋顶、石的山墙、石的街道,与周围的喀斯特地貌浑然一体,有“石头的道路石头的墙,石头的屋基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的说法。并且有着十分显著的明代军事堡垒遗迹和悠久的江淮古风。

本寨保留了许多完好的当地世家大族的宅院,有杨家老宅、金家大院、王家大院、项家宅院、王家碉楼、双师四合院,杨家古垂花门楼等典型的屯堡式建筑,其中杨家古垂花门楼建有垂花门楼,门窗上有人字格、万字格、寿字格等各式雕饰。屯堡四合院主体建筑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江南建筑的细节风韵与贵州当地石头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屯堡建筑”风格。

undefined

 

 

不少外地游客专程而来,漫步其间,对这里独特的建筑风貌与秀丽田园风光赞不绝口。在赞叹之余,实践团队也关切屯堡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境,访谈干部和群众。

undefined

 

 

村委黄庆平委员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群众参与,政府虽承担规划、服务、监管等角色,但最终离不开村民的践行。当前,村寨面临三大挑战:古建筑保护与修缮资金短缺,旅游接待能力不足,传统花灯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为此,村里已采取多项措施,通过政府“一村七岗”制度,让贫困户负责片区道路卫生,工资由政府发放,既为贫困户增收,又提升了村容村貌;同时聘请专业保洁与河道清洁工,保障环境质量,让村民在参与保护中获得实惠,进而提升主动性。此外,村委会积极动员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目前已有几户人家开设民宿和餐饮,初见成效。


undefined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采访的另一位村委会干部范金文委员,他讲述本寨不跳地戏的习俗渊源,花灯戏与山歌曾经是异常兴盛的村落民间文化形态;如今,花灯已面临“前辈离世、后辈不问”的传承断裂危机。为留住文化根脉,村里尝试“潜移默化”的传承方式,节庆时邀请普定花灯队演出,鼓励年轻人学习;举办“军帐宴”活动,邀请周边村寨参与山歌表演,以期营造热闹的传统文化氛围,唤醒年轻一代村民对村落传统文化的关注。

本寨村是屯堡文化的代表性鲜活样本,其石头建筑里藏着明代军屯的历史密码,田园风光中透着乡村的本真韵味。然而,古建筑保护的资金困境、旅游服务的短板、文化传承的断层,也是许多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难题。从本寨的实践来看,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内外结合”:外部需吸纳资金,持续投入与政策支持,为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内部则要激活村民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参与中有获得感,在传承中认同、延续文化根脉。

正如黄庆平委员所言,群众才是乡村发展的“践行者”。当“一村七岗”让贫困户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返乡创业者用民宿留住游客,当“军帐宴”等系列活动让山歌在年轻人耳边回响,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便有了延续的可能。

本寨的探索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是文化认同的重建与社区活力的唤醒——唯有让村民成为文化的守护者、旅游的受益者,古老村寨才能在时代变迁中既留住乡愁,又焕发新生。

 

 

供稿:徐晓娟

摄影:徐晓娟

一审:张文艳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