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民族学系师生在图书馆四楼A区402会议室举办了《文化复合性:西南地区的仪式、人物与交换》“线上+线下”读书会,叶成勇、郭国庆等学院领导以及杨旭、杨春艳等民族学系老师,20级、21级民族学专业同学参与。
(图1:活动现场)
活动开始,主持人杨六二介绍了本次活动内容及流程。随后由杨春艳老师领读、解说。她指出,选择《文化复合性:西南地区的仪式、人物与交换》作为本次读书会的精读书目,是因为它与我们所处的区域息息相关,在贵州这片民族学的沃土上,我们要思考如何去找到适合的研究论点。要透过他人反观自己,真正的进入民族去看问题,不要局限于单一民族,要有现实的民族志材料以及理论分析,置于区域动态的结构下思考,放开视野。
(图2:杨春艳老师领学)
杨六二同学就导读书目中提到的“苗族站箐头,汉族站水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杨春艳老师进行了解答,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分布格局,是资源竞争中的一种退让、一种选择;是在应对自然风险时的最优选择。人群与人群的边界是逐渐消解的。
(图3:杨六二同学提问)
杨旭老师提到,书中的个案对初学者而言可以作为入门进阶的参考。并就杨六二的问题提出个人理解,认为在民族分布格局上反映的是民族间的文化的场域现象。对此我们要认识场域边界,他以司马迁《西南夷列传》为例,介绍了西南与中原、边缘与中心、我者和他者的结构关系是相对的参考尺度。
(图4:杨旭老师答疑)
谢义娟同学结合书中内容,提出“我们如何看待现代性对地方原有社会体系的冲击?”的问题。杨旭老师解答,文化只有变才有出路,只有具备适应能力才能实现发展。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城乡互动的历史必然,然而,即便人们离开了乡土社会,却在文化心理深处对乡土文化具有一种情怀。
(图5:谢义娟同学提问)
田路飞同学在苗族与汉族分布格局方面也提出了问题。在解答田路飞同学提出的不同地区的苗族文化相似性与区别性这个问题上,杨春艳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在文化研究上,我们应先进入一个异文化,再回归熟悉的文化,要有足够的经验研究,用切实的民族志材料做支撑。
(图6:田路飞同学发言)
杨昌贵同学就书中的跳花场仪式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老师为他进行了解答。读书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杨六二、谢义娟、田路飞等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图7:杨昌贵同学发言)
叶成勇老师在有奖竞答环节,让同学们分享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从熟悉的视角用专业的知识分析事件。范新月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故事,陈黔云、田路飞、朱星旭、谢义娟、杨昌贵等同学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
(图8:叶成勇老师启发同学)
活动最后,郭国庆老师进行了总结。至此,本次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通过交流,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视野,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图9:郭国庆老师进行活动总结)
供稿:石佳慧
摄影:梁明兰
一审:何施稷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