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汇编第五次阶段性汇报

2024年04月25日 13:11  点击:[]



为推进“三交”史料汇编工作顺利进行,实现编纂体例与内容的规范,我院郭国庆、叶成勇两位副院长积极统筹,于2024年4月19日在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D515会议室召开此次“三交”史料汇编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了学院袁本海老师、王朝阳老师、王航老师、贵州民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张振兴老师以及相关史料汇编成员参加。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组,采用抽签汇报史料汇编情况以及具体案例的方式进行。第一组为考古组,首先由考古组成员刘清芳对考古组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汇报。随后,在具体案例的汇报中,参会师生对其在史料辑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讨。叶成勇老师指出考古史料的来源一定要清晰,并且对于同一史料中的不同来源要分别注明出处。史料汇编在“题名”“史料摘抄”等部分,要具备考古材料的基本要素与规范,而对于“关键词”“主题分类词”的选用,在慎重的同时对应相关的板块进行分类。


图1 研讨会现场


其次,考古组成员王吉才对其选用的案例进行汇报。王吉才以分段的方式对“史料摘抄”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事件缘由、交往的双方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等方面内容。这一解读史料的方式赢得了参会师生的认同,引发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叶成勇老师指出,“按语”作为汇编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经过反复打磨,在精准把握史料内涵的基础上,可以从“是什么,表现了什么”这样的逻辑去进行写作。因考古史料不同于传世文献,在辑录的过程中既要凸显考古学的学科特征,又要兼顾“三交”的史料汇编特色,所以要进一步明晰考古组“三交”史料的指向,精准表达其中的“三交”成分。

第二组为明代组,由郭国庆老师对其史料收集与汇编的方法进行汇报。明代组因史料体量庞杂而汇编难度较大,因此对史料的选用要抓重点,而对于史料汇编所涉及的“经史子集”等板块的内容,覆盖面要多、种类要丰富。其次,郭国庆老师指出在明代组“三交”史料汇编的具体实践中,对“史料摘抄”部分中叙述性类史料要有合理的删减,注重于凸显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变化与结果。经与会师生研讨后一致认为,“史料摘抄”部分为“三交”史料汇编的主体内容,在辑录时必须要注意内容的正确性与汇编体例的规范性。因此,史料的校对及体例的统一性问题,亟需后续工作的持续跟进。


图2 明代组汇报


因前期清代组送审专家已回复评审意见,叶成勇老师针对清代组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安排进行了汇报。叶成勇老师指出,清代组“三交”史料的汇编工作安排可以从“史料范畴”“不同时期‘三交’的具体内涵”以及“‘三交’史料汇编工作的分工问题”三个主要方面去展开。

第一在“史料范畴”方面。随着现今学者对历史时期遗留资料的全方面发掘,涌现出了诸如地方志中的“金石”类史料、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的“文物”类史料、田野调查所发现与整理的“碑刻契约”类史料等类型的“新史料”,这些史料较为真实的记录了区域社会历史的发展面貌。通过对同一区域相关史料的汇编和整理,并辅之以“新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揭示其时区域社会“三交”的具体演变过程。

第二就是如何理解“不同时期‘三交’的具体内涵”。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在早期多停留在政治层面上的互动,例如朝贡、授官职等现象。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区域间人口的流动,交往愈加的频繁,此时就深入到社会层面的经济贸易、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交流。因此,“三交”体现出不同时代下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特征又是不断深入的、连续的且充满波折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一时段的“三交”都要在史料的汇编中去体现历史发展的真相,而“三交”的过程不一定要在史料中看到两种力量的直接碰撞,诸多间接因素的存在,例如学校、寺庙的兴建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都可以从“新”要素的变化去理解“三交”的间接表达。

第三对于“‘三交’史料汇编工作的分工问题”。清代组因史料内容庞大,可以将所汇编的史料体例分为两大板块安排具体工作。第一板块为总体性的内容,包括“题名”“出处”“文献题解”三个部分,交由一位同学负责整体史料的编纂;第二板块为具体材料的整理,按“三交”史料汇编的主要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流动”“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进行分工,由相关负责人负责对应内容中“史料摘抄”“关键词”“主题分类词”及“按语”的写作,并由一位成员负责整体史料汇编工作的统筹。

会议最后由王朝阳老师对现阶段“三交”史料汇编中存在的问题及贵州卷编纂凡例进行解说,进一步对史料体例的规范等方面作出整体性要求。此次会议从“三交”史料汇编宏观体例的把握与具体案例的分析两个方面作出研讨,参会师生通过思想交流与碰撞统一了编纂体例与内容规范,由此进一步推动贵州卷“三交”史料汇编工作的有序进行。

供稿 郭玉竹

供图 包贵恩

一审 叶成勇

二审 戴钰均

三审 李 浩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