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术活动>>正文

民历学院【前沿讲座】罗宗祥:从乡土文物收藏到乡村博物馆建设——龙里县怀珍馆的个案分析

2025年06月29日 17:16  点击:[]



 

2025年6月26日下午,“从乡土文物收藏到乡村博物馆建设:龙里县怀珍馆的个案分析”专题讲座在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D41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贵州省龙里中学美术高级教师罗宗祥主讲,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叶成勇教授主持,龙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运学、龙里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罗士朝等相关人士及贵州民族大学师生参与。罗宗祥老师深耕乡土文化领域,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文物收藏与乡村博物馆建设,其打造的龙里县怀珍馆,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1讲座现场



讲座核心:乡土文化保护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讲座伊始,罗宗祥老师点明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的时代意义。他指出,当下乡村正面临传统文化濒危的困境:古迹数量锐减、建筑风格趋同、乡村年轻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意识淡薄。在此背景下,他以自身经历为脉络,围绕“乡土文物收藏”与“乡村博物馆建设”两条主线,回溯怀珍馆从无到有的历程。

在乡土文物收藏方面,罗老师凭借对家乡文化的热忱,利用教学之余穿梭于龙里县山水村寨。他从危房改造废墟中抢救历史老物件,用镜头记录自然生态、文物古迹与民风习俗,三十余载的坚持让散落乡野的文化碎片汇聚成资源宝库。





图2罗宗祥老师讲解布依族门檐



实践探索:从老屋修缮到文化生态构建

“少数民族留下来的器物,就要放在少数民族自己建的楼里。”2016年起,罗老师举全家之力修缮百年老屋,将其打造成兼具硬件与软件资源的乡村博物馆。馆内陈列古家具、传统农具等藏品,同时整合民族文化文案、地方历史影像等资源。怀珍馆定位为地方历史与民族文化窗口,兼具研学体验、艺术创作接待功能,开馆后吸引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阵地。

谈及乡土文化的教学运用,罗老师分享了与地方机构的联动实践。他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将乡土历史文化、布衣文化、苗族文化、民间工艺等元素融入校本课程,推动怀珍博物馆与学校、协会合作建成文化研学基地,让学生与艺术家亲身感受文化传承温度。







图3互动环节


学术评议:微观个案的宏观启示

互动环节中,叶成勇教授指出,罗宗祥老师的实践为民族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微观生动的个案,其“收藏-建馆-教学运用”的路径为乡土文化活化提供可借鉴模式。同时,他提出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挖掘乡村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乡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怎样实现深度传承与创新?现场师生还围绕怀珍馆运营可持续性、数字化保护等问题展开交流,罗老师结合实践经验逐一回应。

本次讲座以龙里县怀珍馆为切口,呈现了乡土文化资源从收藏、整合到活化利用的完整链条,为学界研究乡村文化传承、教育界探索文化育人路径提供了鲜活参考,激发了师生对乡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深入思考。讲座在热烈交流中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后,叶成勇教授陪同罗宗祥老师及同行人员前往贵州民族大学欧东花非遗服饰博物馆参观,深度领略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非遗文化内涵。



图4叶成勇教授、罗宗祥老师等一行人在馆中参观交


馆内,苗族镶银刺绣的盛装、侗族靛蓝蜡染的百褶裙、瑶族织锦缀珠的嫁衣等藏品有序陈列,每一件服饰都以独特的纹样与工艺诉说着族群历史。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苗族“骏马飞渡”刺绣中蕴含的迁徙故事、布依族枫香染的千年技艺,以及服饰银饰锻造中“千锤百炼”的非遗匠心。




图5叶成勇教授、罗宗祥老师等一行人在馆中参观交流






叶成勇教授在参观中指出,少数民族服饰非遗文化不仅是精湛技艺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其纹样、色彩与制作工艺中凝结的民族智慧,对研究地域文化、传统美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罗宗祥老师也表示,这些“穿在身上的史书”以活态形式延续着文化根脉,为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提供了鲜活范本。



供稿:胡  阳 刘  飞

摄影:胡  阳

一审:叶成勇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