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秋季读书会顺利举办

2025年11月09日 16:21  点击:[]



 2025年11月7日,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秋季读书会在一教楼402室圆满落幕。本次读书会以严文明先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为核心文献,联动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汇聚学子们的深度思考与热烈探讨,在考古学的专业语境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密码。



读书会现场


    本次读书会由张俭,杨成,王涛老师领读,24级文博班全体同学参加,读书会由班长王柘蔺主持。读书会上,杨珺涵,李蝴飘,余佳颖,全宏园,石晓雪,王柘蔺,谢安琪七位同学依次分享读书心得,从不同维度展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读。杨珺涵同学以文献标题解读为切入点,梳理了从“信古”“疑古”到“考古”的思想转变脉络,重点剖析了安特生“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提出与反驳,以及商代遗址、二里头遗址发掘对本土起源论的支撑,还探讨了严文明先生“铜石并用时代”猜想的学术价值。全宏园同学聚焦文明标志的争议,对比夏鼐、邹衡、严文明等学者的观点,分析了文字、青铜器、城市、社会复杂化等不同指标的合理性,分享了在阅读中对“图画记事是否属于文字”“文明动力机制”等问题的思考。



7E59C

杨珺涵同学在分享读书体会


49CAD

杨珺涵同学


CA6E

全宏园同学汇报


    余佳颖同学跳出文献内容本身,分享了阅读学术文献的实用方法,通过构建“研究背景—论证探寻—小结总结—未来展望”的读书笔记框架,为在场同学提供了学术阅读的新思路;另有同学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出发,将其比作“拼接缺失的家谱”,结合苏秉琦先生“古文化—古城—古国”理论,阐释了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文明的形成路径,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6364B

余佳颖同学汇报


 同学们的分享各有侧重,既涵盖了文明起源的核心议题、学术脉络,也包含了个人阅读中的疑惑与感悟。在交流中,大家围绕“起源路径是中原扩散还是多元汇聚”“文明标志的界定标准”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扎实的文献积累与批判性思维。


李蝴飘同学汇报


石小雪同学汇报


王柘蔺同学汇报


谢安琪同学汇报


    分享结束后,指导老师张俭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老师肯定了大家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投入,同时指出部分分享在学术语境把握、论据展开、时间线梳理等方面的不足。随后,老师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演进:从1921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引发“西来说”争议,到龙山文化发掘证实“东西二元对立”,再到中原中心论的形成与突破,直至苏秉琦、严文明等学者提出“多元一体”理论,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让同学们清晰把握了不同学术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考古学基础。



张俭老师总结并点评


 张俭老师强调,阅读学术文献既要尊重经典权威,也要保持开放批判的思维,注重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联,同时要关注学术研究的时代性与局限性。本次读书会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解,厘清了相关学术概念与争议,更锻炼了大家的学术阅读、分析与表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关乎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此次读书会为学子们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大家对考古学与文明研究的浓厚兴趣。未来,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将继续通过各类学术活动,引导同学们在探索历史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图/文:肖江平

一审:刘欢歌

二审:郭国庆

三审:李  浩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