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2025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周之“文物四普”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第二场)

2025年10月17日 13:35  点击:[]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2025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示周之“文物四普”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第二场)在学院C116教室圆满举行。活动于10月16日晚19:00准时开始,全面展示了同学们在实践中的丰硕收获与深刻洞见,现场气氛热烈


汇报现场


本场汇报由马志远同学主持,叶成勇副院长、杨成老师、吴桐老师出席本次大会,汇报由遵义组、黔东南一组、毕节组、铜仁组、黔东南二组联袂呈现,王柘蔺、钟碧颖、肖鹏斌、张绍平、张漫依次汇报。各团队通过详实的案例,深入地剖析与真挚的感悟,带领在场师生进行了一场穿越黔山秀水、叩问历史深处的文化旅程。


遵义“文物四普”实践团队率先汇报,该团队在2025年8月份分三个阶段,走访了遵义中部、东部及赤水河中下游地区,调查范围覆盖会馆、民居、桥梁、石刻、墓葬等多种文物类型。他们巧妙地将冯氏宗祠与赵氏宗祠进行对比,揭示了文物保护中“宗族与政府责任关系”这一关键命题。冯氏宗祠虽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却因族人漠视与政府投入不足而年久失修;与之相对,赵氏宗祠则通过宗族出资、政府提供资料与材料的良性协作模式得以完好保存并持续发挥社会功能。这一正一反的案例,为探索民间文物,特别是宗祠类建筑的可持续保护路径提供了宝贵镜鉴。


5EF86

王柘蔺同学汇报


黔东南一组在杨成老师带领下,于7月27日至8月6日对台江、榕江、黎平等八个县进行了为期11天的密集调研。他们以台江文昌宫及莲花书院建筑群、锦屏隆里千户所为典型案例,深入阐释了民族文物的独特价值与活化真谛。台江文昌宫与莲花书院构成的庙学合一体系,是儒家文化在苗疆地区传播、并接纳苗族子弟入学的重要见证,其功能从清代教育场所到现代博物馆、苗绣展厅的变迁,本身就是文物活化利用以适应时代需求的生动体现。而锦屏隆里千户所则展示了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交融现象。团队指出,隆里所呈现的文化孤岛现象,并非文化隔绝,而是明代屯军移民文化与当地苗侗文化深度交融后,形成的一种稳定且独具特色的新文化形态。其建筑、风俗既非纯粹的江南风格,也非典型的苗侗样式,而是成为一种民族交融的有形见证,有力印证了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历史事实。


钟碧颖同学汇报


毕节市“文物四普”实践团队则聚焦黔西北多元文化走廊。他们以赫章县“汉彝文并存”的铜上摩崖石刻、蕴含民族治理智慧的银子岩彝文石刻、奢香墓等典型遗存为例,生动诠释了“彝汉合璧”的文化交融。团队还敏锐捕捉到不同建筑构件上反复出现的“象”形纹饰,从中解读出中原吉祥文化与地方民族信仰的深度互鉴。其汇报充分展现了毕节地区作为古代民族交往要冲的独特文物面貌。


肖鹏斌同学汇报


汇报人张绍平同学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叶成勇老师带领下,于2025年7月至8月间,分两次对铜仁市9个县(市、区)进行的深度田野调查。他们不仅完成了对2个传统村落、4个建筑群、60多个文物点以及多个文化场馆的考察,更搜集了家谱、契约文书等珍贵民间文献,为区域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汇报重点呈现了思南府文庙、松桃麦地禹王宫、印江新业与盘石土司衙门旧址等典型案例。思南府文庙作为“改土归流”政策的物质见证,其前身为土司府邸的沿革,生动揭示了中央治理与地方文化的互动。麦地禹王宫道光五年的“永古不朽”碑,则以其上清晰的39位参会者姓名,为还原清代苗汉社群结构与民族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团队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对汪元宝墓、“中和”摩崖、吕大器题词摩崖等各类遗存进行了精细记录与价值挖掘。他们既总结了印江合水造纸“以用促保”、思南古建“空间共享多元价值”等成功经验,也尖锐指出了德江“黔中砥柱”石刻因电站蓄水淹没、文昌阁旁关联建筑未纳入保护等现实困境,引发了大家对文物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矛盾的深思。


张绍平同学汇报


黔东南二组的汇报则从吊脚楼的建筑形制、王阿久墓葬装饰等具体细节入手,补充说明了文化元素在民族间的传播、适应与再创造过程。他们沿途新发现的民国时期碑刻以及甘氏家谱等,进一步丰富了地方史料。最后,该组对文物“活化”的理解尤为精辟:“让鼓楼继续议事、碑刻故事流传、家谱连接族人,当文物融入生活、成为文化自信来源,活化才可持续。”这句话道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服务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与文化认同。


叶成勇老师点评


在汇报会现场,各位指导老师对实践团队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精准、深入的点评与宝贵建议。叶成勇老师从学术规范与田野方法入手,强调成果展示需注重层次逻辑,他指出:“PPT内容应结构分明,层层递进;文物影像的记录务必规范——图片命名须准确,拍摄构图要完整展现器物全貌。尤为重要的是,田野调查不能止步于‘看到’,更需对文物本体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与系统性分析。”


杨成老师则启发同学们探寻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他强调:“对文物的阐释应更为深入。当我们发现一个纹饰或一种建筑构件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何此地用此物?其功能、选材与形态寄托了怎样的族群记忆与文化观念?这需要大家超越表象,进行深度挖掘与研究。”


吴桐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付出的努力,他总结道:“各小组的汇报成果丰富、内容扎实,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有目共睹。这次实践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学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锻炼。” 老师们的点评既有方法论指导,也有人文精神的启迪,为同学们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汇报小组与各位老师合影


在各组的汇报中,“成长”与“感悟”是共同的关键词。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四普”实践使他们完成了从书本到田野、从“看见”文物到“听见”文物故事的深刻转变。整场总结大会气氛热烈,内容充实。各团队的汇报不仅是对一个暑假辛勤工作的总结,更是一次学术思维的碰撞与人文精神的升华。通过“文物四普”这片广阔的实践课堂,同学们锤炼了田野调查的基本功,提升了对多民族国家历史纵深和文化复杂性的理解,增强了保护文化遗产、服务地方的使命感。




供稿:周昌娟

                      摄影:周昌娟

      一审:刘欢歌

         二审:叶成勇

                三审:李  浩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