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屯风黔韵”实践团•访谈詹家屯地戏

2025年07月16日 15:22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点击:[]







2025年7月15日,贵州民族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屯风黔韵贵州屯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周永健教授带领下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詹家屯村,与村委会叶元中书记座谈,并拜访非遗”安顺地戏国家级传承人叶守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此次实践活动中,来自湖南的一家三口也加入队伍,共同感受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地方却有大名堂来形容詹家屯再合适不过。这个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的古村落,因詹姓始祖詹嗣宗奉命屯田而得名,虽是旧州镇面积最小的村寨,却藏着600多年的历史密码。

据詹家屯村委会叶元中书记介绍,家屯地戏团队已先后赴贵阳、安顺、北等地开展演出交流。为推进非遗传承,地戏进校园活动采取幼小-村小-初-高分学段错峰教学模式,每年“五月二十八”民俗活动中,还会从各学段选拔300-500名学生参与展演,这一实践标志着地戏文化传承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除此之外,当被问及如何解决游客听不懂地戏台词的问题时,叶书记介绍道:“在地戏演出前,我们会将台词印制成便携小册子供观众取阅,同时表演幕布上也会同步显示对应唱词。”这项创新举措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通过视觉辅助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剧情。

提到地戏,不得不提到叶守兴老师。看见大哥扎营此,连忙进帐见几身岳爷说不听吾言酒误事,方才弄得这般形吉青说曹荣暗把酒来献,非关小弟之事情小弟与那兀术战,那个贼子本事”(节选于《精忠岳传》之《大战爱华山》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守国、守家、守地戏来形容叶守兴的一生,再贴切不过。面对传承困境,这位七旬老人展示了作为国家级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只要诚心想学,我就毫无保留。叶守兴的承诺掷地有声。

他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俗,每周五、六自费开设地戏课堂,不仅免费提供服装道具,还为每位学员发放5元补贴。最多时,16个孩子挤满了他宽敞的庭院。除此之外,若在此过程中有学生对地戏产生兴趣,他也亲自去与其父母商量,在不耽搁学生学业的情况下,教授学生地戏。





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叶守兴老师不断向我们介绍地戏,热情地向我们展示地戏的衣服、面具、道具及相关资料,中间没喝过一次水。中午12:00,烈日当空,当我都有点坐不住时,他为我们表演一段《精忠传》。在穿戏服的过程中,他还不忘耐心细致地向我们讲解如何穿戴,以及穿戴时需要注意的每一个细节,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一方小小的堂屋,观众寥寥无几,这场演出也并不正式,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更没有热烈的掌声与喝彩。然而,我却从叶老师的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表演者对地戏的热爱与尊重。上一秒,他还在认真地准备道具,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下一秒,便已然全身心地沉浸于地戏的世界之中。

每一句台词,每一次起跳,仿佛与角色融为一体。让我觉得,他不是在为我们表演,而是在给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与信念表演,在为传承和弘扬地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表演。当戏服脱下时,看到他汗水浸透衣襟的身影,我才真正理解了忠义之魂,地戏之神的深意——他真正做到了人戏合一。这也让我进一步对我的专业有了新的认识。





在詹家屯的青瓦白墙间,我们见证了非遗传承的另一种可能。叶守兴先生70载坚守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在活态的演绎里,在开放包容的胸襟里,在代代相传的热爱里。





当地戏的铿锵锣鼓再次响起,那些刻在面具上的忠义仁勇,正随着叶守兴先生的每一个动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守住根脉,开出新花。




撰稿:黄丽

摄影:屯风黔韵实践团

一审:周永健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