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旧州花灯旧事与屯雕文创新路

2025年07月16日 15:08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点击:[]


 



2025年715日,贵州民族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之“屯风黔韵”贵州屯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周永健教授带领下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通过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挖掘旧州花灯、屯雕等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实践,探究屯堡文化在文旅融合中赋能乡村振兴之现状与效度




“转角相遇”民宿老板的牵线下,团队有幸与谙熟旧州花灯”流派旧事的86岁高龄退休教师纯荣先生展开对话。尽管刚出院不久,孙老师谈起花灯时仍神采奕奕。他介绍,旧州花灯吸纳川戏表演艺术因子,大致兴起于民国时期,“一男一女对唱”形式活跃于村民开门、建房、结婚等场合,谓之“地灯”。后融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双枪老太婆》等经典剧目,逐渐形成“连演三晚”的连续剧式表演风格。

20世纪50年代是旧州花灯的黄金时期形成以《蟒蛇记》为主的武打剧流派,涌现出北门“包公戏”、东门“武生戏”等特色帮派。孙老师津津乐道的顺口溜“对门山寨一颗藤,吟诗作对白果村,要看武打在东门,包公尼姑在北门,西门的娃娃戏将就过,锣鸣板命在南门。”生动再现了当时旧州镇“一街一戏”,各有特色的繁荣景象。

孙老师回忆:“每到正月,花灯队被争相邀请演出,观众甚至送礼恳请加演从晚800看到次日凌晨。”彼时,旧州花灯远赴安顺、杨武等地巡演,场场爆满。




改革开放后,旧州花灯恢复演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才辈出。1993年为转折节点,旧州花灯戏逐渐出现人才断层、经费短缺等问题。孙老师痛心道:“现在懂戏的人只剩几位老人,新演员水平参差不齐,人员不齐难以成行。”他强调,旧州花灯的复兴需“以戏聚人”,重拾团结互助的屯堡精神。





实践团随后走访旧州古镇屯雕工作室,创始人鲍波先生展示了传统木雕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的火花。作为安顺木雕市级非遗传承人,他2019年组建5人年轻团队,以“屯雕”为商标开发小脸子、书签、银饰等16类文创产品,通过版权登记保护原创。



面对市场上“大面具同质化”困境,鲍波先生另辟蹊径开发掌心大小的“小脸子”,将地戏面具的狞厉之美转化为可穿戴的文化符号。他坦言:“创新是方向,但核心不能变——屯堡木雕的刀法、地戏的脸谱,这些是文化的DNA。”




为解决推广难题,团队通过自媒体引流,并与安顺学院合作设立研学基地,带领学生体验“从木头到艺术品”的全过程。他坚持“买卖才是传承最好的保护,分析是传承最好的传播。



鲍波的文创店旺季月收入较为丰厚,但他更看重文化温度的传递:“每个面具背后都有一个屯堡家庭的故事。”针对小脸子同质化问题,他持开放态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要在推广文化就值得鼓励。”



从旧州花灯的兴衰沉浮,到屯雕文创的破圈创新,这场文化探寻之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觉醒。当86岁的孙纯荣老师颤抖着哼起花灯调子,当年轻工匠在木雕工作室敲击凿刀,六百年屯堡文化正以独特方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寻找新生。



供稿:张娴婷

摄影:张娴婷

一审:周永健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