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到7月17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历史学学生党支部三下乡——筑梦报友・黔乡情韵团队师生们穿梭在报友村各个自然寨之间,他们怀揣着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为“村史村志编撰”收集那些散落在各地的鲜活记忆,在与村民的促膝长谈中,让那些尘封的故事重新焕发光彩。
实践团队成员与村委会成员合影
报友村姓氏密码里藏着民族迁徙的足迹。邰姓自江西辗转而来,与刘姓本是同宗,三百年的兄弟情义化作“不通婚”的祖训。大邰、小邰的分野藏着宗族演变的谜题。节庆似时间长河串联着四季,人们可以在三月三与他们共赴一场盛典,在六月六品尝稻穗的清香。
实践团队成员与村民访谈
稿荣寨的岁月在口耳间流传。潘家常驻村寨,万家迁徙而来,杨家凭借地契落根,他们在岁月里共同谱写山间的传奇。二月二的芦笙响彻山谷,六月卯日映着插秧抽芽的期盼,老人们口中“会飞的孩子”更是为村寨添了几分神秘。

白岩村民绣品
白岩寨的地名镌刻着山形水势。“龟龙”的旧称里藏着村民们对村寨地形的把握,而巍峨白岩的现身又为寨名添了一段待解的传说。这些故事如今都被绣娘们一针一线收进衣襟里。
在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向村民们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希望当地村民可以保护和传承好当地传统文化。团队师生们用学术匠心串联起乡间的文化珠玉,这些历史记忆成为滋养乡愁、增强文化自信的活水源泉,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供稿:李 江 莲 陈 敬 班 云
摄影:张 念
一审:才佳兴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