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专项暑期三下乡“贵行”——岩鹰山民族团结促发展宣讲活动二

2024年07月29日 09:08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点击:[]



 

2024年7月24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行”——岩鹰山民族团结促发展宣讲团,在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岩鹰山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并听取了国远明老书记关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下,战天斗地修建岩鹰山水库的民族团结故事。



 

 

 

 





 

 

经了解,岩鹰山村因岩鹰山水库得名。岩鹰山水库于1971年11月12日动工,1972年10月6日竣工,坝高56米,蓄水930万立方米,总库容1755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彻底改变了附近5个乡镇“滴水贵如油”的状况,愚公移山的“岩鹰山精神”,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地标”。

 

 

 

水,是老百姓心中天大的事,它极大地制约了望天吃饭的人们,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国远明是修文县小箐镇退休干部,同时也是岩鹰山水库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据国远明回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六广、小箐地区因境内无实施灌溉农田的河流经过,更无大型的蓄水工程灌溉,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上不去,群众生活困难,为解决六广、小箐地区的农业用水,修文县委下决心在六广、小箐地区的制高点——海拔1326米的岩鹰山拦小六广河建设岩鹰山水库。1971年春上,时任中共修文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县人武部政委的张锡林,带领部分县委成员和县直机关领导20多人,徒步5天行程140多公里,在六广、小箐两区所辖的12个公社查旱情、找水源,希望能找到解决农业干旱缺水问题,经实地调查和专业论证,决定选址岩鹰山建水库。


 

 




 

 

各民族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建设岩鹰山水库,是修文全县的重点水利工程,更是为解决六广、小箐地区9个乡农田灌溉用水困难的大工程,各族群众十分支持工程的建设,盼望早日竣工蓄水、得到灌溉。有夫妻同上工,有父子同上工,有兄弟姐妹同上工,工地上没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分,没有领导和劳工之分,各生产队投工投劳,同时把生产队多年积蓄的粮食拿出来,各族群众把蔬菜凑出来,集中送到工地上,呈现出改天换地、热火朝天的壮观场面。尽管工地劳动再累,生活再艰苦,始终服从安排,积极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工地上一批优秀青年加入党团组织,同时涌现了一批先进分子,如扎佐的常大汉带头把千斤重的石头抬上工地,洒坪的穆银汉带领民兵打料石,中寨公社女民兵朱福忠带领五个女民兵驻扎工地开山打炮眼,人称“钢铁五姐妹”。硬是靠着简单的双手、简陋的工具,修文县各族群众一锄头一担子建设出了岩鹰山水库。

岩鹰山水库的建成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而凝聚人心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敢于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张锡林是河南林县人(现河南省林州市),在建设岩鹰山水库期间,他经常穿草绿色军装、戴军帽、穿解放鞋,到岩鹰山水库建设工地现场亲自指挥,因此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他为张政委。张锡林排除千难困苦,率领全县42名县委干部、240名公社成员、1.2万各族群众参与建设岩鹰山水库,事迹记入岩鹰山历史,不断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水库建设期间,张政委每天至少2次到石坝工地,从指挥部步行约2公里到石坝工地。张政委每当看到抬石料的上来,他都要接过来抬一肩;看到安石料的工人搬不动数百斤乃至上千斤的石头,他卷起衣袖参加搬石头;看到搅拌灰浆的工人,他要接过铲子参与搅拌,看水泥比例是否达到标准;看到挑石沙的他要接过来挑一肩,试一下一挑有多重。总之每一项施工他都要亲自试一试。张政委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切实将为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处。

岩鹰山水库的建成,极大地推动了岩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是农业生产效益。1972年10月6日岩山水库竣工大会后,关闸蓄水,1973年春天,放水灌溉农田,当白花花的水库蓄水流淌到20公里以外的六广、小箐等地,随后人民群众苦战三年改土变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仅小箐乡为例,建水库前仅有3846亩无水源保证的“望天水田”,水库建成后水田面积增至7229亩旱涝保收农田,1998年稻田面积增至10840亩;二是人民生活效益。2010年建成岩鹰山水库水厂,直接供给小箐、洒坪、六广、大石等乡(镇)十万人的生活饮用水,群众十分满意;三是旅游效益。岩鹰山水库建成前,这一带是“人闲鬼不爱”的山旮旯,水库建成后,水域面积达到1510亩,形成“三湖毗邻”,特别是近些年来,又打造成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后,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每逢夏季,重庆、上海都会有千余人住进岩鹰山农户家中避暑,平时县内外游客结伙成伴,前来看山玩水;四是生态效益。有了岩鹰山水库的存在,流转农民土地3500亩,建立起小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了各族人民迅速致富,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

目前,岩鹰山村落实各项惠民工程,已改造完成宜居农房63栋,共计补助28.35万元。争取县民宗局资金25万元用于新场七组产业路主干道维修。获扶持资金38万元,用于大林三组通组路1.5公里硬化,使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2023年将新场四五组打造为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宜居农房建设点,进行三园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2020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在岩鹰山实施的项目资金达580余万,受益群众覆盖各小组,有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湖水映碧,愚公移山精神永存在。岩鹰山水库建设所体现的为民情怀、各族人民共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如今的岩鹰山村,生态宜居、道路宽敞、鸟语花香、一座座避暑民居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干净整洁、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处处传唱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时代音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双融合、双促进的跨越发展之路。

                                     

                             

供稿:胡家媛 杨美英

                             摄影:王  健 金昭源

                             一审:聂开吉

                             二审:戴钰均

                             三审:李  浩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090047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