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16:30-18:00,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生第三次周会在十五栋教学楼1009会议室召开。杨昌儒教授、李昭勇教授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全体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由李昭勇教授主持,主要内容是2021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沈富城同学做学习经验交流分享。他分别从跨学科的魅力与优势、阅读与笔记、写作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自己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思考与建议。沈富城分享后结束,学生们结合会议内容提出自己的感想与疑问,最后老师对沈富城同学的交流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图一 会议现场
第一、跨学科的魅力与优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沈富城分别从理论、方法、思维与写作四个方面阐释了跨学科的魅力与优势所在。民族学本身就是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的学科,本科所学专业与现在所学专业不同并不会局限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相反,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本科所学过的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会为我们的思考和写作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和启发。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思考自身在本学科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会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图二 沈富城分享经验
第二、阅读与笔记
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做笔记的习惯,于己是个人修身益智的终身大事。良好的阅读和做笔记的习惯,不是顺其自然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必须进行系统地培养学习。沈富城便是如此,他常将阅读的文献进行分类,如分成常规性的阅读和一般性的阅读;每个月花一个星期左右时间,将C刊上关于民族理论或民族学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记下重点,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逻辑架构;他紧跟时事,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微信公众号看一些热点和政治理论性文章;在阅读时便将文献按照参考文献格式建立在一个word文档里面。
第三、写作与方法
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沈富城认为写作与方法无外乎就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拆解、模仿、尝试解说与发表。并以自身所写的《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历程与主题演化分析——基于1949年-2022年〈人民日报〉的文本挖掘》与《问题·政策·政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议程设置研究》两篇论文为例,对写作过程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第四、师生交流互动
(一)李昭勇教授就沈富城的交流分享进行发言
李昭勇教授指出:我认为请沈富城给大家做学习经验分享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他不仅给同学也给老师带来了许多启发。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只有在摸索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才能有收获。沈富城从一开始也不是什么都会写,他在学习过程中也是通过大量阅读、筛选、总结、归纳、尝试、调整,不断循环往复,才由量变达到质变。希望同学们听了讲座之后能够反思自己和他相比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的努力。随后,李昭勇教授提问了沈富城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自己很忙,但是你却能做这么多的工作,那你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沈富城谈到研究生生涯确实是忙碌的,他经常会熬夜,但是感觉自己熬不下去的时候,也不会勉强自己,因为那样效率会变得很低,可能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晚上一个小时的工作内容。他还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要对得起父母和老师,更要对得起自己。要是实在没有灵感,就会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与朋友出去放松一下。
(二)研究生金昭源发表自己的感想
研究生金昭源与老师探讨如何在选择了一个较大的课题时避免出现以某个地方为例的情况。如论文题目是《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以毕节市村**为例》,是否要改成《毕节市**村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
杨昌儒教授表示,这种情况肯定要改。如果以某个地方为例,那么这个地方就必须具有代表性。特别是我们搞民族学研究的,如果写以什么为例、以什么为个案,就必须得有一章来交代它具有的普适性,如果不具普适性就不如直接写这个地方。
(三)研究生王政星就如何才能培养出体现学理性的问题意识发问
杨昌儒教授认为,问题意识的来源一方面是多读书、梳理不同的知识,让各种知识之间产生碰撞,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实践,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还能发现问题,而我们做学问首先就得试着去回答这些问题。
图三 杨昌儒教授解答
(四)杨昌儒教授做总结发言
杨昌儒教授指出,沈富城今天的汇报事实上是一个学者的成长之路。研究生作为初级学者的成长之路应该怎样走呢?这就需要拓展知识面,如民族学的学生就需要在法学这个领域拓展出去,掌握这个领域中五个一级学科的基本概念。另外,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归类到哲学的思考,如果不能形成哲学的思考,那它就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它的学理性就应该受到质疑。从今天的交流中可以发现沈富城读的书多是关于理论前沿的,但是我觉得还是需要花一些精力来读《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经济形态》等经典著作。初级阶段的学者只有将经典的著作学好,才能在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与别人表述一个东西时具有底气,从而拥有学术定力。
供稿:安 琪
摄影:陈伊伊
一审:吴 桐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