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杨昌儒|研究生成长之我见

2022年11月15日 21:08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点击:[]



 

 

2022年11月14日下午16:30 — 18:20,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生秋学期第二次周会在15栋教学楼1009教室举行。李昭勇教授、卫松教授、冯志伟副教授以及2020级、2021级、2022级研究生参加此次周会。

本次周会由杨昌儒教授作题为“研究生成长之我见”的讲座。杨昌儒教授从多年来培养学生的经验出发,总结出研究生的成长,包含三个方面:一、研究生之定位;二、学问之道;三、成功之秘决。最后是师生互动环节。



 

一、研究生之定位

作为硕士研究生,我们在高等教育体系里面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杨昌儒教授从中国大学体系、研究的层次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中国大学体系

在中国大学的体系中,大学分为专科(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研究生里面涵盖了硕士、博士,硕士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杨昌儒教授寄语:研究生从学校带走的不是学位论文,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良好的学习姿态,还有就是要有一种科学家的情怀。

(二)研究的层次

研究生研究什么?杨昌儒教授认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他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某事物然后得出结论。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就是从这个层次开始做,即运用别人已经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某一个事物,最后得出我们的结论。第二个层次是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对他人的理论或研究方法予以修订。杨昌儒教授指出,博士应该从这个层次开始,就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来发现某一理论或方法的缺陷,然后予以修订。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理论或新方法。这是研究的最高层次,从复杂的事象中总结出一种规律、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

 

 

 

二、学问之道

杨昌儒教授指出,我们做好学问,一定要做好这三个方面,即热情与兴趣、源头活水、会通。

(一)热情与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学者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即要有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抓住自己状态最好、效率最高的时间来学习,要找准自己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去参照别人的学习方法,但是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邯郸学步,要学会建构自己的学习方法。总之,就是要养成不间断的学习习惯。

(二)源头活水

杨昌儒教授指出,做学问,一定要注意源头活水。一方面是学习前人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要不停地去看已经形成的书籍,包括经典的书籍跟非经典的书籍,要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是形成我们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习惯。另一方面是自己亲身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是两个过程,一个是从具象到抽象,这是认识的前半部分,而认识的后半部分是从抽象到具体。杨昌儒教授指出,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要学会把抽象的东西放回到实践当中去,一定要多去实践。关于如何读书,杨昌儒教授提到,第一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树。要形成一个体系,要把握本学科的经典著作、经典理论,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要反复阅读经典。到了研究生阶段,要开始学会淡化学科之间的距离,要跨出学科、进入门类,具备门类的知识,要学会在门类里遨游,而不是局限于本学科。第二是读书方法,也就是经常强调的精度与泛读。

(三)会通

杨昌儒教授解释道,会通的意义,就是以本学科为骨架,其他学科为血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生长点可能在学科交叉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一种会通的学习态势,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关于会通的方法,杨昌儒教授认为有三点。第一,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要学会怎么确定这是一个问题。杨昌儒教授指出,问题来自于矛盾,但有一些矛盾不是问题,就是要学会鉴定真问题与假问题。科学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某一现象是不是问题,问题意识,就是指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有一种质疑、批判的精神,然后从中找到学习与研究的路径;第二,要学会比较。我们在学习或形成自我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同的门类之间来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才会有比较广阔而良好的基础知识面,才能应对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第三,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任何一个事物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问题的复杂性。





三、成功的秘诀

杨昌儒教授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打铁要靠自身硬,在于机缘巧合。

(一)打铁要靠自身硬

打铁要靠自身硬,这个硬度,首先是自身的理论功底要扎实。其次,要有妙曼的文笔,杨昌儒教授建议大家要读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升叙述事物的可读性。最后,要富于逻辑性, 杨昌儒教授建议大家要读一读逻辑学方面的东西,弄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判断,什么是推理,以及概念怎么定义。只有先进行准确的定义,接下来才能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进而得出结论。一篇好文章,要富于理论性、可读性、逻辑性。

(二)机缘巧合

杨昌儒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要有机缘巧合,若没有,成功的机率就会很小。机缘巧合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与社会接轨。我们的学习,从个人的层面来讲就是为了服务社会,从社会中得到我们的生活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时代化与地方化的问题,要与社会接轨,不能脱离社会,任何一个学科的话语都具有时代性与地缘性,若未与社会接轨,就会造成“读死书”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要巧抓机遇。机遇可遇不可求,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现在要充实自己,当机遇来临时才能紧紧抓住机遇。

四、师生互动环节

2022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方向的研究生罗静同学围绕“卷”这个网络热词,讲述身边同学起早贪黑学习的现状,向老师询问怎样才能高效率地学习。

杨昌儒教授指出,从早到晚学习的同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认字。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学习时间,找到自己精力最旺盛的那个点,在这个时间专心读书。杨教授倡导学生们在一天中一定要花一个小时去运动,增强自己的体能,运动过后再来读书,将会加大读书的效率,并用自己大学期间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高效利用时间的重要性。一定要用最好、最高的效率去读书,最饱满的精力去学习,要形成自己的东西,不要被别人所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一种表现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作为学者,一定要形成自己一整套的东西,不从众,要听得懂自己内心的呼声。

冯志伟副教授也向大家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感触。运动本身跟学习是不冲突的,就像养成运动的习惯一样,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养成习惯以后,当某一天突然不读书,就会非常不习惯。其次,读书实际上是需要取舍的,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读同一类书,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有疑惑时再去读,每一段时间遇到怎样的问题,要读什么样的书,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一个计划。

2022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方向的研究生金昭源同学向老师询问: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当尝试看书使自己静下来时,反而会更加浮躁,怎样才能让自己静下来。

冯志伟副教授指出,当我们看《西游记》时,每次唐僧被抓,都会念禅语使自己排除杂念,静下来。当不想学习时,要学会舍。杨昌儒教授也表示,当出现浮躁的情绪时,要多和朋友、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进而激发自己读书的兴趣。

2022级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潘启梅同学围绕问题意识展开,向老师请教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冯志伟副教授讲到,我们不要为了想问题而去想问题,问题就在于生活当中。想到一个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研究它,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真问题。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先接触本学科的东西,入门之后,再提出问题。

李昭勇教授也指出,我们看到的任何现象都只是一个表象、是一个结果,那么这个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呢?表象背后是有其动因的,是有力量的对比和博弈的,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些现象的时候,要不停地问为什么,只有在不停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答案,如果对现象视而不见,就不会有问题的产生。同样的一个表象,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这也就是常说的为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意识。

 

 

 

最后,卫松教授提出,一直以来的一个话题,怎样做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多研一的同学刚入学,都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当写课程论文时,不知道找什么选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基础知识不够。问题就在身边,但我们首先要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学会听、学会想,研一最重要的是要跟随课程学习,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学习方法。研二的同学在学完课程后,要找到相应的选题,多写多练。作为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假期一定要到田野中去调查,同时一定要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带着自己的问题、初步的想法与导师交流。

李昭勇教授总结指出,开展此次讲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生作为初级学者,对于同学们来说,怎样做学问、怎样搞研究?入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次讲座给同学们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带来了思想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老师讲的东西对大家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平时学习、听讲座的过程中,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当有想法是时,可以立刻记下来。我们除了学习文章之外,讲座是我们向别人学习、与人交流的很好的方式,我们要善于听讲座,勤于听讲座,每一次听讲座的过程中,都有利于我们产生新的想法,这是我们听讲座的意义之所在。

 

 

供稿邹小丽

摄影王秀秀

一审李昭勇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