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晚上7:00,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并肩战“疫”·相聚“云端”博士讲坛(十六)圆满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湘黔贵三省坡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主讲人是我院申雯清博士,主持人为张岳嵩博士。因受到疫情影响,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参会人员有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师生230余人。
讲座伊始,申雯清博士通过自己写博士论文的亲身经历为鉴,告诉同学们写论文前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面临选题时,迷茫和孤单都是正常的。纵使被否决,也不要气馁,应该沉下心来,多和导师沟通,向导师表明自己的观点,总结导师的建议,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申雯清博士借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三个境界回顾了自己写论文的三个阶段,即最初的迷茫、不屈的追逐和最终的成功,同时也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们的期盼之情。
随后,申雯清博士播放了有关三省坡的视频,让大家对三省坡的环境有了大致了解。紧接着她又给大家引用了萧女的故事,让同学们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认识。申雯清博士介绍:三省坡是湘桂黔三省(区)共有的一座大山,是周边侗族人民心中的圣山和精神家园,是侗族文化的中心地带,被视为侗族的“香格里拉”。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是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为核心,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贵州省从江县和榕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为辐射区域而共同组成。
图1三省坡介绍
然后申雯清博士从选题缘由、文章框架、主要内容和结论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论文。首先,申雯清博士介绍了自己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及发展和文献综述,向大家解释为什么会选择三省坡作为选题,随后讲解了论文研究目的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其一,思考推动省际交界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其二,探讨省际交界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合作内容;其三,挖掘民族文化在经济协同发展中的经济价值。同时向大家分析了研究三省坡的重要意义,让大家对三省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最后申雯清博士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和文献综述,让大家对该论文的内容更为明晰。
申雯清博士从湘黔桂三省坡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产业协同、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文化协同、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城镇协同、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交通协同和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协同的战略市局等六个章节进行了详细阐述。申雯清博士讲解了当地协同发展所存在的制约因素,同时用具体实例和真实的数据对当地的发展进行了剖析,针对湘桂黔三省坡协同发展提出了七个政策建议:
一是设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经济开发实验区;二是发展差异化产业协同,实现因地制宜;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交融,形成互信机制;四是打造生态型山地特色小镇,扩大城镇辐射;五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发展通道;六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销售渠道;七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助推发展。
图2 章节介绍
最后,申雯清博士总结道:经济协同发展并非单个要素的协同,而是整体上的协同发展;省际交界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协同关键在于实现产业的协同;同时指出文化具有经济价值,能成为协同发展的粘合力;中心城镇是经济协同系统中的延伸载体;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省际交界民族地区的经济协同已经不再局限于硬件基础的发展与完善,更需强调软机制的配合与协作。
图3 总结
主持人张岳嵩老师对于申雯清博士精彩的分享指出:申老师在开始时向同学们分享了个人的求学经验和治学之道,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学习经验,并且在此次讲座“湘黔贵三省坡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中可以发现区域协同涉及多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协同、文化特质要素等,因此我们要具备历史眼光去看待文化形成背后的历史经验。同时当我们在讲到一些理论抽象性词语如“铸牢”“三交”时,我们应该将其在案例中落到实处,如申老师在讲座分享中的苗族和侗族服饰融合现象,它体现在服饰和产业方面。此次申博士的讲座将理论问题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点上做成一个详细的田野调查,其中不乏运用分析和探讨,分析时又运用了定量经济学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借鉴运用。
图4主持人讲话
在讲座活动互动环节中张岳嵩老师向申雯清博士提出两个关于文旅发展的问题:在省界交际的地方文旅具有地方性特色且成本低容易推广,将其当做产业进行时会不会有同质化问题,以及多省之间对于协同机制上是否已落地,未落地他们又是如何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的?申博士听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文旅方面同质化是存在的,从民族学方面深入调查时会发现每个地区是各具特色的,如湖南从外在表现上相较于贵州、广西而言特色较弱,贵州服饰上特色较明显,广西又与二省不同;当我们从学者视角去看待时会发现各地文化具有不同特色,当我们从旅客视角去看待各地文化时又具有许多相似性,因此我强调在这样的地区应该进行文化协同,因为游客如果去广西三江他们可能会觉得贵州黎平和三江是差不多的,没有必要再去一次,最后造成地方恶性竞争。
申雯清博士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在发展文旅时应将自己的差异化和特点更好的呈现出来,从而使多地再粘成一片,形成一个旅游路线,游客到了一个地方时会再想去另一个地方,最后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
供稿:吴肖平
一审:吴 桐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