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学术沙龙第七场:蒙元时期内迁畏兀儿官僚家族联姻初探

2022年04月18日 08:32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点击:[]



2022年4月15日下午5点,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团队第七次学术交流活动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交流会由史达宁老师主持,会议主题是由王朝阳老师主讲的“蒙元时期内迁畏兀儿官僚家族联姻初探”,参会人员主要有叶成勇、郭国庆、王晓辉、袁本海、才佳兴、孙洁、杨春艳、高照晶、刘星、崔朝辅、周永健、吴桐12位老师,以及部分2020级、2021级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生。

 



会议讨论的主题来源于王朝阳老师博士论文中的节选部分,不同于以往注重畏兀儿家族与周边民族关系、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王老师主要围绕蒙元时期内迁的畏兀儿家族联姻的情况展开。其史料来源主要依靠蒙元时期的畏兀儿碑铭、《元史》以及《新元史》中零星的相关婚姻的记载。他通过分析孟速思家族、廉希宪家族、安藏家族和达理麻吉而四个家族联姻史实的分析,得出了四个结论:一是13世纪初由于政治地位较高,区域的分布比较集中,与汉人接触较少,族内婚仍是这阶段畏兀儿人婚姻的主流;二是注重门第,蒙古入主中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严格四等级制,畏兀儿官僚在婚姻方面自然看重的还是血统与门第,即;三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家族则已经趋向于文化层次较高的汉族家庭,超过了地域的限制;蒙古人所谓的“根脚”;四是归顺成吉思汗以后,随着战争的进程而更加分散,通婚方面呈现多元性的特点,加之长时间的上下级关系,或出于共同的爱好、友谊等,进而与汉族将领联系更进一步的加深;五是元朝延祐开科后,打破了以往以承荫入仕途为主的渠道,不再以“门第”作为婚配对象的唯一标准。基于共同的文化爱好,因而形成了特定社交文化圈,汉、色目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被打破。

在王朝阳老师汇报结束后,各位老师就其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首先是叶成勇老师就蒙元时期畏兀儿碑铭属出土还是传世的文献这一问题与王朝阳老师进行交流,肯定了王老师的研究史料来源真实客观,论据与论证较为充实;郭国庆老师则认为,如果欲以该时期畏兀儿家族的联姻情况来揭示彼时的民族三交问题,应更多的从底层人群的互动中来寻找答案,而从上层群体的事迹中,能够揭示的规律则会较为有限;崔朝辅老师则提议,可以适量考虑加重“在家族通婚之后民族成份转化的问题,可以作为文章最后的交汇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例;孙洁老师表示,这些内迁家族之间的联姻,对其自身有何影响?而中央王朝又是怎样来治理联姻后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群体?这些群体后来发展如何?是否消失或存在?这些问题都应该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讨论。最后各位老师一致认为,从王老师的文章节选中可以看出其清晰的研究逻辑,并建议应该把文章的研究范围继续扩大,仅靠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是很难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


 


 

此次学术交流会,一是运用了民族学、考古学、考据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二是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点;三是主动关切、回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热点。大家热烈讨论之余,体现的当前学术研究的跨学科趋势以及深刻的现实关怀。


供稿:廖玉莲、庭友海

一审:叶成勇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


 

 

联系我们

中国 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邮编:550025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8812 4199

   邮箱:gzmdmlxy@126.com

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维护 黔ICP备090047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