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民族学系师生交流会在15号楼305教室举行,2018级、2019级、2020级、2021级民族学班同学参与此次活动,杨昌儒“民族学”贵州省研究生导师工作室主办。本次交流会通过师生观影,互动对话形式进行。孔瑞、贺源、杨旭等老师参与活动并进行指导。影片《智扶人生》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电商扶贫为题材,通过主人翁阿咪尼的创业经验,讲述了在党的带领下,利用现代网络,发展电商经济的励志个案。
(图1 活动现场)
观影结束后,有同学就经验感想进行了汇报分享。邹禄扬同学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乡村的内部振兴,也需要城镇的外部带动。因为,乡村的发展不是点的发展,而是面的发展。近年来乡村地区的空巢问题依然存在,乡村文化传承载体的流失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人的流失所引发的乡土社会资本的外流是乡村萎缩的关键。黄旭东同学则结合家乡的个案,描述了乡村振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图2 提问分享)
在提问环节。蒋思斯同学则对“民族学理论如何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转型结合?”“民族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实践中国化?”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贺源老师和孔瑞老师分别就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答。贺源老师指出:民族学的理论是不同学派学者的分析工具,民族学要做的是用理论工具去诠释和证明民族学是做什么,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转型是市场化的必然,民族学的理论正好可立足区域人群文化差异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转型提出参考性见解,特别是文化变迁与具体区域环境的错层,可利用民族学理论工具进行问题梳理并提出思路方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方面,大家应多从微观层面去学习思考,不建议宏观层面的描述,特别在对策方面要结合个案实践,做到有的放矢。

(图3 贺源老师答疑)
针对各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孔瑞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乡村振兴要面对现实,乡村振兴的本质还是通过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现。然而,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以及乡村产业的规模化问题。在实践中,乡村的发展不能脱离相应的外部环境,与城镇化结合发展是单个乡村发展的趋势。此外,在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需要大家关注:乡村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或实现富裕了以后,乡村的社会关系如何构建。他以黔东南州郎德苗寨为例,说明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功能,认为乡土社会的情感归属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这也是人们成为自己的关键。
(图4 孔瑞老师分享心得)
此外,杨旭老师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文稿:何施稷 石佳慧 杨旭
摄影:李金凤
审稿: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