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19:00—21:00,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务本讲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系列讲座第二讲在花溪校区行政楼403会议室开讲。
应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十四五”规划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李鸿宾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讲,讲座主题为:“谈谈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兼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编纂特点”。讲座由叶成勇副院长主持。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现场出席的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杨成、袁本海等老师及2022级中国少数民族史方向、文博专硕部分研究生;同时还有其他各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老师、学生等27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与本次活动。
李鸿宾教授本次讲座围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下简称《三交史》)的意涵与主旨、《三交史》编纂的主要内容、《三交史》的编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的关系三个问题展开。此次讲座是对《三交史》工作尝试性的系统解说,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深广厚度的学术探索是《三交史》编纂的宗旨;从“天下观”等重要概念的界定开首、如何理解“三交史”内容的丰富性与发展走向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华各民族政权在“三交史”中发挥的的作用、如何理解“三交史”中民族融合成为《三交史》讨论的重点。李鸿宾教授认为《三交史》编纂是在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因应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步伐、中国国家与中华民族聚合新面貌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也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系统性解说。在交流阶段,李鸿宾教授还开列出了诸如如何理解民族、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等重大概念,如何看待新石器时代晚期各个部落群体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界定不同时期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疆域范围,如何评价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如何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如何把握历史上不同民族群体的衍生变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战争在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总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和亲等历朝历代的民族政策等一些“三交史”方面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思路。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分析透彻、环节紧凑、理论性强,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的工作乃至贵州三交史的编纂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开阔了编纂组的视野,有助于促进三交史料汇编工作的深入开展。
(《简讯》部分内容吸取了李鸿宾老师的课件,特表感谢!)
撰稿人:袁本海
一审:吴 桐
二审:聂开吉
三审:李 浩